美国的乳制品包装上常常标有“来自不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的奶牛”(fromcows NOT treated with rBST/rBGH)或类似的字样,那么什么是重组牛生长激素呢?
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 somatotropin)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该激素由垂体产生,在生长发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不足会导致侏儒症,过多则导致巨人症。牛生长激素就是牛的生长激素(bovinegrowth hormone, BGH or BST),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促进生长发育。而除此之外,它还能保护哺乳期奶牛的乳腺细胞,阻止它们死亡,这样就能延长奶牛的产奶期,提高牛奶产量。
尽管这方面的知识在1930年代就已经被人们掌握了,但长久以来并没有实用价值,因为生长激素在体内含量极低,提取出来的生长激素非常昂贵,如果用于牛奶生产显然得不偿失。生长激素本身是一种蛋白质,如果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价格只会更贵。直到19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诞生,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生产廉价的生长激素才成为现实。具体来说,就是把牛生长激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让后者大量表达该蛋白,然后再提取出来,即所谓的重组牛生长激素(recombinantbovine growth hormone,rBGH)。
给商品化的家畜使用激素当然不是小事,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FDA终于在1993年批准了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使用。1994年孟山都的重组牛生长激素投产。
据美国官方的数字显示,使用rBGH的奶牛不足20%,就是说市面上大部分的牛奶是未使用rBGH。那么,为什么乳制品要高调标出来“不使用rBGH”呢?这显然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包括崇尚自然的心理和求保险的心理——不管使用的好不好,不使用的总不至于不好。可是,这种标注本身含有暗示使用rBGH不好的意思,放任这种标注,则是对使用rBGH的歧视。因此,FDA要求标注“不使用rBGH”的产品必须同时标出“FDA称奶牛是否使用rBGH所产的牛奶无显著差异”(图)。这一要求既普及了安全知识,消除了社会恐慌,又是对科技进步的保护。
相比之下,我国的情况则悲观得多。如果用中文搜索一下则会发现关于rBGH大多是负面消息,人们刻意忽略了FDA的声明,一味造谣使用rBGH的奶牛所产的牛奶有害。这种大范围的谣言显然有商业利益驱动的成分,而中国又缺乏FDA那样的部门来规范商家的宣传,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吃亏上当。更荒谬的是,还有很多说法并非围绕生长激素,而是围绕着“重组”二字,也就是转基因。其实不论是牛产生的牛生长激素还是基因工程生产的牛生长激素,它们的生化性质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有些人看来“转基因”就是一道不祥的“符”,贴到哪儿,哪儿就有毒有害。反转控就是利用这一点到处煽风点火,牟取利益。可是现在国际交流这么频繁,在美国的中国人这么多,反转控编造的关于美国的谣言刚说出来就被揭穿。尽管他们从来不缺愿意上当的人,但明白真相的人毕竟也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