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908年10月1日,是美国各城市中心被谋杀的开始日期,虽然当时住在城市中心的中产阶级们并没有意识。何况,真正的凶手是一个看起来并无副作用,令所有人振奋的工业发明:福特“T”型汽车。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批量生产的廉价汽车。经过许多次艰苦的尝试,福特公司终于颠覆性的将流水线作业引入制作业,改进了许多工艺,大幅提高汽车生产效率,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每辆车600美元,让大部分美国人都可以负担。此后,汽车在美国迅速普及。 美国人的活动半径大幅扩大。他们终于摆脱了班次有限的铁路、横冲直撞的马车、小资趣味的自行车,能够自由地拓展行动范围。很快,他们就发现可以将这件新工具用于解决一个日益困扰他们的问题。 当时,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美国的北方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诸多的城市已经被矗立的烟囱、林立的工厂占据,中心区空气污浊,房租昂贵异常。 于是,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驾驶着汽车,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买房热潮席卷全美国,1920年至1921年,劳工部发起“拥有你自己的住房”运动,商业部长赫伯特?胡佛又投入很多精力,针对建筑市场制定相对细致的规范。 到20世纪20年代末,效果已经显现——美国大部分的住房都分布在距离市区2至6英里的范围内。同时,近郊和远郊开始形成零散分布的居民点。 郊区化并非是人口的简单迁移,它还有着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商品零售业当然会跟随居民转移,它还因此诞生了全新的销售形式,如今天随处可见的超级市场(Supermarket),就是洛杉矶著名房地产经纪人A.W.罗斯为了抓住郊区化契机,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 郊区住宅与郊区商业结合,令原本集中于城市中心的资本开始向广阔的郊区流动,更多配套的建筑、设施出现在郊区。 不过,这时候的郊区化并不复杂,更多体现在零售业和居住区的迁移,城市中心仍然是繁华的标志,人们当然不会想象它会相比郊区衰落下去。直到另一种强劲的力量意外地推动。 这就是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萧条,城市人口大规模失业,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相较前一阶段房地产的过热现象,这一时期内的住房建设量直接减少了95%。 对于城市面貌,这产生了明显影响——失业人口开始在从前的城市中心区大量搭建简陋住所,市中心罕见的看起来比郊区还要衰败。 另一股强劲的力量也很快到来,它是对前者的一种反馈——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上台后即宣布实施新政,其中一条就是修建公共工程、廉价住房,来增加就业机会和住所。短期看,新政确实让城市居住条件改观,但长期上,它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最重要的是,它未正视已明显产生的郊区和市区分离倾向,新的公有住房绝大部分都建在城市中心附近的黑人区,但形态上不同于郊区的独户住宅,而是以高密度的公寓式建筑形态出现。虽然新政同时提出了花园城市等措施,但并没有可行的操作方案,远远不能直面真正的住房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城市都分化成穷困的城市中心区和相对富庶的郊区。城市中心成为贫困人口、有色人种、少数族裔的聚集地,居住隔离问题、种族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等凸显。 对比之下,郊区却异常干净、整洁,中产阶级住宅占据了主导。终于,1970年,全美大都市区中,郊区居民人数超过了城市中心区。 城市中心的衰落令城市管理者不安。城市规划者、政府官员、建筑师们纷纷提出市中心复兴计划。作为城市化的先驱,美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尝试复兴城市中心。全国掀起了一股复兴热潮。 如加州的圣何塞,就采取了市中心建设商业综合体的方案。上世纪70年代,圣何塞向开发商低价出售城市土地,少数都是赠送,并对商家提供财政支持。 同时,城市复兴机构共拨款约20亿美元,大概三分之二用于城市中心区建设。他们还新建了剧场和博物馆,并开设有轨电车,引导人们少用私家车。 实际的结果怎么样呢? 失败,非常明显的失败。目前,圣何塞城市中心区办公用房的闲置率高达21%。被寄予厚望的新建剧场,只有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维生。公共交通更像是一个笑话——这个人口91.2万的城市,每天仅有3万人乘坐有轨电车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信部备案号 鲁ICP26123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