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 次数:1408996 已用完 请联系开发者*** 创新三问


    时间:2022-07-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创新三问
    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届政府做出“双创”动员,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 了具有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作用外,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市场经济品格,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有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一直影响 着人们对创新的本质认识,是不利于“双创”实践的。   传统文化在扼杀创新吗   常听有人动辄将创新不足归咎于仍沉浸在传统文化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抵制、排斥创新的,是扼杀创新人才的。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痛加批判、改造,不然,所谓创新就永无出头之日。   毫无疑问,创新需要文化环境的支持,而创新文化的营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本身也包含着文化上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文化创新,也就没有创新 文化,自然也无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入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还将“文化创新”作为四大创新 之一予以强调,提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高 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显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着力点。   但是,由此是否就一定要把传统文化视为与创新水火不相容而加以否定呢?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及创新精神弘扬的消极面或消极因素, 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本身就是历代先圣先贤、志士仁人着意创新的凝结与缔造,其基本面鲜明地辉映着创新的光彩。   难道孔夫子的儒学中就没有创新的倡导吗,“胡服骑射”不仅表明汉民族始终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即使是其他民族也在用创新的思维适应着汉文化的巨大 包容;从唐太宗任贤不分民族、霍去病少年封侯以及“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的商业伦理里,难道看不出一丝一毫当今创新时代的传统基因吗;与“枪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并存的不同样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格言名句吗;正是众多文人奉行与恪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才有了 辉煌璀璨、流芳百世的唐诗宋词等,这难道不正是不竭创新的精神写照和生动体现吗。   所以,提倡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不能一概排斥传统文化,还要学会汲取并善用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做到科学地“古为今用”。要知道,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我们纵然怎样热衷于创新、热心于“双创”,也必须首先做一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   中国文化不容许失败吗   这与以上问题相关,既然已首先认定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天敌,那么,可以继而控诉的“罪状”之一就自然要包括“不容许失败”了。   创新,在很多情况下是弱势的,因为相对于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其失败的概率很高。如果一有失败,就停止创新,实际上无异于停止了创新成功的必要成本投入,中断了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因此,一个真正健康的创新文化,必须是足以能够容忍失败的。   但是,简单地说中国缺少“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似乎也是缺乏分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太容忍失败了。这实际上涉及制度问题,涉及创新主体(包括失败主体)究竟应当是谁的问题。   我们喊创新、搞创新多少年了,但又有多少创新成果呢?反观近现代中国为何对人类世界无多原创贡献,其中有众多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多投入(尽管投入还应更多),但是收益率却不尽理想。   比如,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不少医院的硬件设备绝对不逊于美国,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体不差,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远大于美国,科研经费也不算 少,而且还有为数极其庞大的患病人群(市场需求),但一直出不来重大医学成果。我国公开发行的各类医学学术刊物有1100多种,涉及18个学科领域,其中 所谓的核心期刊有586种,年发表论文总量近10万篇,但极少有对当代人类医学科学进步产生重大的创新影响。可以说,这实际上就是对“失败”的包容,尽管 迈向惊天动地的“成功”需要有个过程。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关于创新的名目繁多,我们看到的这计划那工程还少吗?而效果呢?因为迄今为止在创新的管理体制方面,并没有完全突破,相当程度上依然是以政府为主的,所以失败了也无人问津或无从问津。而且,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