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 次数:1408996 已用完 请联系开发者*** “伤胃”、“养胃”、吃辣与低盐饮食


    时间:2022-07-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 胃病能不能去根?   有胃病症状的人非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伤胃”了,希望能有某些“养胃”的方法,让自己的胃病“去根” ,很多骗子也以“去根”来忽悠。   “去根”本不是一个医学术语,所谓 “去根”的意思应该是让症状消失之后永远不再复发。这和医学上的 “根治”、“痊愈”、“对因治疗”这些名词相对应。但令人失望的是,对于多数人的胃病来说,现代医学现在并没有能够“去根”的手段,估计未来也不会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搞清楚胃病的病因是什么,因为不同的病因完全可以表现出同样的症状。有些疾病的病因比较清楚,有些部分清楚,而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是不完全清楚的。还有些虽然目前被称为同一种疾病,但很可能是不同的病因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生病的。医学史上,因为对病因的重新认识而重新划分疾病种类的例子太多了。   胃病也是这样,五花八门的胃病症状比胃病可能的病因简单多了。一种胃病症状,已知的可能原因就有好几百种,比如恶心呕吐可能的原因就有七百多种。   消化内科医生目前相对比较有把握的是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病,因为这类胃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比其他类胃病要清楚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对于其他病因,有的虽然知道一些,但引起胃病的整个过程还不太清楚,比如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病的关系。     以焦虑为例,目前很多研究都证实焦虑和胃病有很大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引起的就众说纷纭。有的发现焦虑的人不自主吞气比较多,有的发现焦虑可以引起调节胃肠道功能的激素失调,有的发现焦虑可以造成胃动力异常……总的来说,没有一个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焦虑的胃病症状。就算搞清了所有的发病机制,试问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做到绝不会焦虑呢?   有的胃病有明显的诱因,比如季节。不少人的胃病症状会在特定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加重,然而除了长距离迁徙,谁能够逃避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呢?又如饮食,有些人在大量饮酒后发生胃病,而医生对目前社交场上不健康的酒文化是无能为力的。还有的人吃辣的时候就会胃疼,但当医生告诉他尽量不要吃辣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医生水平差。   还有人生气之后胃病症状加重,这可能涉及到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分配机制等等,这就让医生更束手无策了。正如网络上某位准精神病人说的:“社会病了,凭什么让我吃药?”   说到底,相当多的胃病其实不是胃的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更大问题的。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常识。在这个医学模式框架下,医生和病人对疾病都需要有综合的认识。   病人了解了这个思维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加从容地处理一般症状;医生掌握了这个思维模式,便于有针对性地向病人进行合适的健康教育。病人不根据医学模式去改变思维,总纠结所谓的“去根”,很容易陷入无助、绝望和被骗的泥淖。   2 “伤胃”是怎么伤的?“养胃”又该怎么养?     所谓“伤胃”和“养胃”是日常养生保健中备受关注的两个话题。实际上,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俩都不是正规的医学概念,也不是明确的概念。   既然不是明确的医学概念,所谓解决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诊断、治疗和预防。消化道医生通常会先把它们转变成有明确概念的医学问题:所谓“伤胃”一般指胃部出现问题了,而所谓“养胃”则是指预防或治疗胃部的毛病。在转变成专业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胃没那么容易伤,也没那么容易养。   要明白这两句话,还得了解一些极其基础的知识,如胃长在什么地方,什么结构,干什么用的,怎么工作等等。   多数人大体知道胃位于上腹部正中略偏左,形状是一个上宽下窄、又斜又弯的囊袋状食物“容器”;但少有人知道,不同的人胃的形状和位置差异很大:上可以部分窜入胸腔,下可以直达盆腔和直肠、膀胱亲密接触。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状态下也会有很大变化。   比胃的形状和位置更复杂的是胃的结构。胃总的来说是一个囊袋,但这个囊袋从上到下分工不同:上段负责容纳,中段负责搅拌,下段负责输出。这些复杂的运动靠平滑肌协调。更重要的结构是贴在平滑肌上的粘膜,粘膜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既是消化吸收的场所,也是病变的发源地。绝大多数胃病都和这层粘膜有关,胃的损伤和症状也主要来自对粘膜和平滑肌的影响。   表面上看,胃是非常容易受伤的,为什么呢?   胃可以说是人体接触东西最杂的器官。我们都觉得皮肤接触东西最多、最杂,但皮肤好歹还有衣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