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失败者的庇护�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2年前,浙江织里的一起命案终于告破。现在当年的凶手一个是老板,一个是作家。成为作家的是安徽南陵的练师。我好奇的搜了一下,发现他得过安徽文学奖三等奖。这是政府奖,奖金5000元。我很清楚这一点,因为当年我也在这个获奖名单上,排在刘之后。
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曾举办过由当地宣传部副部长参加的作品研讨会。总之,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与“黑仔作家”相关的新闻与“黑仔作家”相关的新闻
因此,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传奇作家不就是社会的良心吗?难道灵魂如此强大,身体如此虚弱,双手就无力了吗?一个能同时掠夺的作家,挑战人们的想象力。——刘的资料显示,他于1990年自费到鲁迅文学院进修,1994年在《清明》杂志发表作品,1995年与同伙制造重大杀人案。他觉得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是想杀人抢人,就洗了手,重操旧业。
《丰富的作品》刘《丰富的作品》刘
这种惊讶是因为对文学界了解不够,或者把作家想得太纯粹。写作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甚至选择它可能比选择别的更有投机性。
1990年,也是王朔最红的一年,他说了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冯后来不再说“理想”,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因为做这行的门槛低,他能写几个字。
不,在90年代,没有什么比写作成本更低,回报更高的了。拉车,提大包等等。辛苦,利润少,尊重有限,没前途。其他的理想,比如当官,当科学家,或者当歌手画家,都足够光鲜,但都需要资本或者运气,这些你都达不到。
只有写作,像上帝特意给底层的“上进者”留的后门。
一无所有也没关系。这就是优势。那些伟大的作家中有哪个没吃过苦?
没有基础怕什么,写这个东西全靠灵光一闪,据说大学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
现在你看不到成功的迹象,也不会害怕。写着“十年后,无人问津,一旦成名,世人皆知。”也许明天,你一睁眼,就被一些不睁眼的评委看中,拿了个奖。这样的奇迹并非闻所未闻.
刘获得安徽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场电影》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一梦想。开头说一个农民马特立独行,一个资深文学爱好者,突然写了一个剧本,是一个导演拍的。一时间风景独好,连H市文化局局长的“风姿”都不能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他坐在了。
刘作品《一部电影》,第一章是“东窗事发”
刘《一部电影》获2005-2006年度省文学奖,刘《一部电影》获2005-2006年度省文学奖。
后来虽然因为剧本失误,婚姻变得有点悬,但看得出来,刘相信写作可以改变命运。在当时,指望靠写作发财几乎是一种民族野心。
没有问题。志向和理想很像。当雄心遇到才华,也能激发成功。但是,有很多没有天赋的人,付出很多后也难免会失去。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引发海潮后,崛起之路进一步拓宽,很多人去经商,发了财。如果他们坚持写作,就像被困在一个孤独的城市里,他们不会为智者做任何事情。
所以你会遇到很多写过诗或者小说的商人。提起文学,是他们的初恋。对于擅长长袖善舞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另一种炒作方式(不是贬义词)。当官或者经商,显然比写作更适合投机者。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转行后依然失败。有趣的是,这些人经常回去写作。如果说写作当初是上进者梦想的天堂,那么现在,写作就是失败者心灵的庇护所。
刘小说出版《一部电影》
认识一个人,原来是乡卫生所的小医生,看了很多路遥的小说,工作了很多年,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决定洗手不干,辞掉工作,在镇上开了一家小诊所。
他是个机智的人,诊所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干脆去县城开医院。这家医院后来去能县医院抢生意,开的车甚至比县委书记的车还高档。
他的医院据说被当地一个官员的儿子看中了,找他商量入股。他拒绝后,厄运降临。因为诊所的所有问题都暴露了,他被判了6年徒刑。
他说,是写作这件事救了他。入狱时,他的心情很平静,他想好了入狱之后,再艰难也要重拾写作这件事,他相信假以时日,他能够凭着写作东山再起。他后来还真的写起了小说,到现在还没写完,他准备像曹雪芹那样增删十年,他认为,他一定会震惊文坛。不管他能否如愿,单从实用性的角度上,他都靠写作获得了救赎,我为他感到欣慰。
我还听说过一个人,曾经是个小公务员,写公文的同时,也写点豆腐块作品,是机关里那种比较典型的文学爱好者。有天他突然发迹了,然后就全面展示了做官能将人怎样的异化,说是判若两人也不为过。
首先是他的身影从各种聚会上消失,不再写作,据他的一个熟人说,他对于那些还在写的官员极为鄙视,认为这些人太“幼稚”,怎么就那么爱表达?不知道当官的第一步就是要隐藏好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