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的受助人都要感恩?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近来,备受关注的小之死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脉络。从最初对小父母的批评,到后来普遍质疑事件的志愿者和最先在网上传播的始作俑者。
现在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看到,公益志愿者的角色和做法确实有很多争议。尤其是作家陈岚自媒体的行为和文章,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对父母造成了二次伤害,从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到“害人不浅”。
这更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为了孩子的治疗,双方都表现出了善意和善意,结果却是两败俱伤,针锋相对?为什么老套的“反转”又发生了?为什么有些公益志愿者会陷入被当成“处女婊子”的境地?从慈善的角度,有哪些教训值得铭记?
公共事件不应该总是纠缠于道德辞令。
这些事件的引爆,是因为一些关注小冯娅的志愿者和自媒体。在没有完全确认所有事实之前,他们使用了各种文学化、煽动性的故事情节,如“重男轻女”、“诈捐”等近年来特别容易激起社会情绪的事件,并以明显的道德评判为事件定性。这无疑加剧了事件的情绪发酵,导致事件初期大量社会谴责指向小父母。
然而最近在《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上,公众的情绪被引导到对小凤雅父母的极大同情。大家对所谓的底层阶级充满了同情,对志愿者充满了愤慨。
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情绪的引导或误导:农村残酷的现实和理性务实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小的最终死亡,但却是绝对合理的。毕竟,生命权是一个高于任何现实的理由。这篇文章其实是道德层面的另一种话语建构。同时也让文章陷入了城市话语体系(像那些爱心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只是对农村和底层的居高临下的悲悯。
从家长的道德批判,到志愿者的愤慨,家长的同情,都是道德层面的话语,舆论在不断改变着这座城市。是因为在道德修辞的体系下,一旦有任何新的事实出现,必然导致各种反转,因为这些舆论往往不是建立在具体全面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充满了感性和主观的情绪。
其实有农村经验的人和地痞流氓都知道,底层的残酷远比小凤雅残酷。比如子女抛弃年迈的父母,父母抛弃患病的子女,亲朋好友为小便宜而死,这些都是常事。事实往往是,人性是复杂的。除了可怜的人,别忘了总有可恨之处。可恶的人当然会有怜悯之心。现实的残酷无法审美化,更无法正当化。很大程度上,他们不仅是残酷现实的受害者,很可能也是残酷的制造者。
所以,回顾“罗尔事件”到“小凤雅事件”,近年来类似公共事件的讨论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还是要少用道德大棒去面对具体事件,以免陷入人性复杂不明的泥潭。我们需要跳出道德层面,更多关注事实层面的反思,背后的社会问题,制度规范等。从而促进。这件事真正有价值的,是个人求助的规范性问题,是志愿服务的专业性问题,是孩子大病的治疗和保障问题。
志愿服务不能有“救世主”心态。
就此次事件中的志愿者而言,从现有的事实可以看出,问题很多,最关键的是志愿者本身没有明确的界定,从而越过了一些基本的伦理。《慈善法》有“慈善服务”的专门内容,明确指出要尊重受益人和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犯受益人和志愿者的隐私。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慈善服务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定。
实际上,这两点指出了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基本伦理。第一,尊重委托人,不能代替做决定,不能有强烈的自我道德优越感。居高临下的命令甚至指责当事人,不应该有“付出”的心态和“救世主”的态度。你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不能逾越客户的环境,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各种架空或超前的建议和行动。第二,志愿服务的专业性问题。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奉献爱心和做好事。用热情和爱心可以做到,但需要心理学、社工、医疗、康复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爱心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当干预、过度干预甚至与客户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不小心就真的做了好事,被指责为“处女婊子”。仅仅因为爱心志愿者过于自我道德加持,化身为正义大爱的代言人,就因为过于自我发挥而成为焦点(公共服务中的受助者才应该是永恒的焦点和焦点),不仅没有解决问题,
自己还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当然,不仅仅这个案例。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现在十分常见,就比如现在公益行业很多专业人士质疑短期支教。那些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或者年轻人支教老师,他们可能给偏远农村带去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颠覆了孩子们的认知,让孩子们羡慕不已,从新潮的穿着打扮、互联网生活方式、城市景观的描绘等等,会让这些学生对之充满唯美想象和羡慕,反而会促使他们早早辍学进入城市去打工,以为这样就可以过上这些支教老师们那样多彩丰富的城市生活。也因此有可能他们的一生因此被影响甚至被耽误。
所以现在短期的支教行动,是这些年行业一个反思的话题。但公众可能还是乐此不疲的,很喜欢来一场自我满足和感动的“乡村一月游”式支教活动。更别提现在很多明星名人到处到乡村给孩子随意送各种衣物、文具等慈善秀了,这些大量的物品施予,无形会加强孩子们不劳而获的心理。很多直接现金、物资的赠与,事实上也只会助长很多受助者的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