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旅游”看中产阶级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如果不是欧逸文的文章,我不会注意到我旅行的一些细节。几年前,这个人花了2200美元跟随一个中国旅行团在10天内去了欧洲五国,记录了这次集体欧洲之旅的许多有趣细节。欧逸文3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处处显示出“中国式旅游”的仓促和潦草。
“趁你还有精力,走得越远越好。”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老板,他在旅途中回答了欧逸文的话。当时他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去欧洲旅游?”
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旅行?当我置身于一群50岁以上,不走社会位置的中国游客中,他们总是表现出来的同一种行为,会让人感到恍惚。比如经常被诟病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问不知道的”。现在好像可以加一条,“看到店就购物,看到广场就跳舞”。今天,中国人的旅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得更类似于在超市购物,拿走他们需要的东西,买了就走。
我经常以“背包客”的身份旅行,从不参团。当我回顾过去的旅行时,我悲哀地发现,我实际上与那些“一到景点就拍照”的中国游客没有什么不同。在我手机和相机存储空间里存储的照片中,我总能找到这样的画面:我笔直地站在一座著名的建筑前,面带微笑,一只手放在胸前,中指和食指分开。表达喜悦的手势,在照片间诉说着我的文化认同。
这种身份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其实更接近于一种社会阶级属性。文化批评家布迪厄曾提到,在社会环境中,当一个人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较高的社会阶层时,会明显表现出他原来阶层的习惯。因为习惯,说到底,很大程度上是惯性,就像文化一样,总是滞后于经济。
证明新的类属性。
旅游,在传统的欧洲,原本是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才能享受和负担得起的活动。我看过一个说法,只有普通公民的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美元,境外旅游才会兴起。但看看中国,只有一半左右的城市居民达到这个收入标准。这个数字显然不能解释目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境外旅游业。
经济水平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我们做什么呢于是,旅行团采取疯狂打折、低价团购、压缩行程等方式,最终降低了成本。然而,休闲旅游变成了一种过于现实的活动。快餐的匆忙节奏不亚于在麦当劳点餐。所以,在欧洲安静的小镇上,我们看到了一群群不安分的中国游客被巴士载来。他们拿着相机,眼神迷茫而饥渴。他们无意慢慢深入地学习太多的东西。他们几乎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在手机和相机前摆姿势,用那些在屏幕上闪闪发光的照片来证明自己真的旅行过。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大多数游客在任何意想不到的新奇事物面前都会举起相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只是拍照。这样,经验就有了固定的形式。——停下来,拍张照片,然后继续前进。”仔细听《论摄影》她的经典论述,你不觉得这就是当下中国游客的写照吗?但实际上,她指的是过去的欧美人。
这就是事情有趣的地方。今天的中国人和所谓的“中国旅游”在很多方面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工人阶级相似。他们在旅游的时候,喜欢在景点拍照,而且一定要在景点照片里拍自己的照片。旅行照片中喜气洋洋的笑容反复向人们证明他们的阶级和文化身份。他们喜欢“实用”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一张照片——和一张证明他们去过旅游的证明,而旅游本身就能直接证明他们已经成功步入了“小资”的行列。
集体认同的脆弱和不安
已经很清楚,“中国游”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任何社会发生阶层流动和社会转型时都会自然出现的社会现象。当我们在普吉岛的沙滩上拍了几张自拍发到朋友圈的时候,其实只有你心里知道,你其实吃了几个泡面。但这个时候,你还是要努力去承受,去证明自己的品味。你的旅行是一次“文化跋涉”,就像当年设法致富的欧洲工人阶级试图用旅行照片证明自己已经进入“小资阶层”一样。
“这绝对是我人生中最有效率的一次旅行。”欧逸文写道,有时候,他甚至开始享受这种高效的“中国式旅行”带来的好处。很明显,这些好处包括在更短的时间内游览更多的地方,快速拿到旅行的“证书”,有机会在旅途中疯狂“购物”,对目的地了解浅薄但足以日后讨论。
资,等等。所有这些“特色”我认为都有充分的理由得到谅解,因为那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旅游还是待在家里,实用性和功利性早被我们自动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当拥堵到令人发指的十一长假实际上把旅游彻底变为了一桩行为艺术,它背后的人们隐隐透露出了集体身份的脆弱与不安,以及社会阶层认同上的焦虑躁动。“现代中国人的旅游,是基于一个脆弱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脆弱,或许能传递出中国中产阶层的某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