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这么熊?
时间:2022-07-0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有这样一种人,每当你试图去批判他们的时候,不仅找不到任何优越感,反而是深深的沮丧和无奈。——他们不会打,骂也没用,根本搞不懂原因。软弱让他们自然占据道德制高点,手握豁免金牌;而你骄傲的头脑和力量只是在他们面前暂时赢了——。你的人生基本已成定局,而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不可限量。
这种让你四面受挫的人,就是熊海子。
熊海子,原本在北方方言中被称为讨厌的顽童,近年来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段子中,被刻薄的网友进一步定义为桀骜不驯的顽童。他们破坏公共秩序,侵犯你的私人财产。“他会删除你的存档,弄坏你的模型,刮花你的屏幕,甚至会乞求帮助,偷走你心爱的动漫、游戏、玩偶.他们的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餐馆和每一节车厢”。即使把他们关在家里,他们痉挛的“小宇宙”也能伤害一个无辜的贵州熊海子,3354。因为窗外电钻的声音影响了他们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能力,他们一气之下用刀割断了8楼的安全绳,导致工人挂危。
100个熊海子城市可能有1000种熊法,社会新闻层出不穷:有的偷公交,撞棚子,吓睡了工人;一些人拧开消防栓,淹没了5个社区的15部电梯.相比之下,刮花了一辆价值300万元的豪车的那部就被认为没有新意了。
熊海子,听起来很可爱,但实际上很头疼。熊海子现象的背后,有教育失败的家庭,也有管理无序的学校。
这个社会对熊海子的包容度似乎已经见底了。网友们都爱以“熊海子被教训了一顿”为主题,有人把它编成了集子。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是这样的:
新浪博主阮公子在公交车站等车时,被横冲直撞的熊海子推到马路上,后者撞倒了骑电动车的姐姐。两个成年人受伤,更危险的是后面跟着三辆公交车。而熊海子的妈妈更是毫无歉意,用慈母般的眼神欣赏着自己的宝贝。愤怒的博主动出击,电动车大姐和摆摊的煎饼侠也加入了打斗。最后,马熊和熊海子在路人的谴责声中迷失了方向。
没有月黑风高的场景,也没有曲折的悬念。这个带有平淡元素的故事,第一次阅读量超过800万次,打赏987次。
在熊海子的话题上,舆论的“诸神狂欢”看似被触碰到了情绪高点,实则被戳到了痛点。成年人在网络上的发泄暴露了他们在现实中的软弱。
孩子们越来越无法无天:母亲不肯吃冰淇淋,4岁女孩报警称“妈妈死了”;爸爸不肯涂指甲油,10岁女孩报警称“爸爸虐待”;爷爷不给零花钱,12岁男孩向奶奶抱怨“爷爷作弊”。如果只是坑自己的家人还好,但是有些孩子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让你不得不怀疑《三字经》的前六个字。
现在熊海子流行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的成长记忆中,大多充斥着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母亲失望的泪水;隐私被父母分享是一件尴尬的事,自尊心被父母谈论的“别人家的孩子”打败;虽然“我都是为了你”“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的唠叨无可厚非,但以爱的名义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和自责,无异于家庭绑架。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不幸福、沉重甚至痛苦的家庭教育,70、80后的父母才渴望给孩子——曾经缺少的东西,尤其是只有一个宝宝的时候。
但同时,这些父母又是赶上社会转型期,承受经济压力最大的两代人。他们承受着飞涨的物价和房价,忍受着日复一日的堵车,奔波于家庭和工作场所,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最常见的家庭模式是男人在外打拼,女人在家带娃,或者夫妻双方把育儿任务都推给老人3354。前者的问题在于缺乏勇敢负责的父爱教育,所以“爸爸去哪儿了?”已经成为近三年最热的亲子话题;后者的弊端不言而喻,隔代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溺爱。
为什么熊海子越来越熊?每个熊海子背后,都有几只大熊;孩子行为的“熊”在大人身上都能找到。
没有人会犯错,但最可气的是,熊海子犯错后从来不负责。父母不仅没有教会孩子承担责任,还推卸了作为父母的责任。
你一定听过这些熊父母的语录:“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孩子还小,不懂事。”附光盘
;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
不要小看调皮鬼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最擅长试探父母的底线,无限度的宽容其实是危险的种子。许多年轻父母为了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一味追求“爱的教育”,生怕严格要求会损害孩子的天性。事实上,即便在尊重儿童天性的西方教育理念里,自控和责任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疏于管教的熊孩子,在网络热文里,他们的命运除了被“痛打”,还有另一种走向:一个熊孩子拿水往亲戚家的钢琴琴键上倒,孩子爹妈以“小孩子不懂事”为其开脱,还说“好心帮忙洗琴”。亲戚不好发火,于是笑眯眯地夸熊孩子干得好。后来熊孩子“再接再厉”,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60多万元的进口钢琴,被索赔19.8万元折旧费。
在厌恶熊孩子的读者那里,这个故事的结局比“痛打熊孩子”还要“大快人心”。有人“神评论”:“对熊孩子最好的教训方式是赞美和鼓励,这样他一定挺不过18岁……”这样的结果,远远比孩子被打骂更残酷。负责的家长,会在外界的惩罚降临前,树立孩子的是非观念;不负责的熊家长,却只会索求别人的包容和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