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淡雅的字里行间
时间:2019-12-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走在淡雅的字里行间
读书,是一个自我滋养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悠闲灌溉。书,是水,是脉,是泉,是精神的甘露;而心,是一朵荷花,扎根在水里,无声无息,吸收足量的水分,自我开放,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宁静的夜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因此,朱熹说:“方圆半亩地开,天光与云影同徘徊。”问渠哪得清,为有源活水来”,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清心见性,透魂。
因此,一位作家说,读过了心,就像读过了地上的露珠。读书后谈心自在,且自在。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在烦恼的时候,当寂寞的时候,当失落的时候,就会拿起一本书,默默地独自坐在阳台的躺椅上,慢慢地读着,读着沈从文的《边城》,读着周作人的散文。这时,仿佛有鸟儿填补了耳朵,月光填补了脸庞,珠子在心里:干净而轻松,像一根羽毛,在阳光下散发出丝丝光。
沈从文的小说总是创造一个理想的天空角落和一个精神花园。在这里,有清水,有高高的白塔,有边城,还有边城的人与清净的爱:翠翠在这里执舟,偶见人谈笑,眼将小兽一般一眨,低着头走;傩送在月夜,将爬岩头,唱一首清脆的歌。这里有一座吊脚楼,窗户开着,白色的脸上挂着微笑;有端午节的鼓声,有“雨落了,有一片烟浮在水面上”的迷茫。这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一个诗意的田园,无论生活,无论精神。可惜,我们只能远眺,只能羡慕,却始终不能走近,不能进入。翠翠,还有翠翠人的山歌,如一轮圆圆的月亮,挂在边城的上空,挂在边城的夜晚,让我们期待却不能即。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悠扬的笛声,迎亲的唢呐,还有黄狗的叫声。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让我们的心浸在其中,显得丰富、干净。
一切都是那么的干净,擦去我们的思绪,让我们的思绪如水般清新,甜美如梦。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之美化为一滴滴清澈见底的水珠,折射出青山绿水的神韵,以苍翠柔嫩的力量穿透书籍和时间。我们在心灵的同时,也在眼睛里,我们在滋润感情的同时,也在书法的芬芳里醉醉。
在沈从文的文章中,文本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美感。这种美,不是技术,是艺术,是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与王维的诗、李清照的话,可以前后体现,不相上下。
这种自然清新的美,在另一位作家的文章中也不断闪现。
这个人就是周作人。周作人的文章,文字如水清,感情如云白,美丽的篇章如鲜花般灿烂,美好的鸟儿歌唱。在他的论文《故乡的野菜》中,提着竹篓走在乡间的农妇田里,而那一串串儿歌,汩汩作响的五盆川,如山上丹的中国牛油树,一道水景,淡淡淡淡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时间,家乡的思想像烟雾一样袭上我的心头。
这时,我们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夕阳山,老人在夕阳牛的民歌里;想起家乡的小路,小路两旁的野花,和扛着锄头的农民;一想到我们的书包,在晨风中一群人唱着歌跑到学校。
周作人的散文,总是让我们踮起脚尖,遥望远方,回顾过去,与童年和童年有关的人。
阅读沈从文的文章,我喜欢在下午,一个人泥泞不多事,也没有人事打扰时,坐在那里,读一两章——当然看不到: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应该慢慢享受,太快,太匆忙,有些浪费。读过的一章,充满了说不出的悲伤,其实是一缕心绪。这种担心,我无法解释,但它很紧。我们的心,在《名利场》中已经干涸,已经萎缩,已经没有了情感的波动。在阅读了沈从文的文章后,一种久违的感觉终于回来了:情绪波动的心才是真正的心。
至于周作人的,我爱在患得患失时,在大挫折之后,一个人拥被而卧,看上一篇两篇,或是他饮茶的,或是他喝酒的,或是他有关故乡庙宇石桥的文章,都无不可。周作人的感情,无论忧喜,无论思乡,都化成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忧伤。这些文字,如一杯热茶,一缕酒香,一盘酥油豆,让读者一颗风尘飘摇的心,找到一处生活的驿站,拍拍灰尘,坐下来,得到刹那的安抚。
红尘过往的心,负重前行,能得到一会儿歇息,得到一刻安闲,该多好啊!更何况这儿,风轻云白,月明如昼。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处精神的驿站。
那么,我们在繁忙中,在灯红酒绿时,为什么不放下手头的事,挤出一点时间,挑拣一刻安闲,拿一本薄薄的书,在安静的午后,或者虫鸣四起的夜晚,读上几页呢?“因过竹院闻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即是此理。读一片淡雅的文字,你的心就会拂去繁华,变成一朵荷花;你的人,也会一身清静,犹如一片通碧的莲叶了。
读书,读好书,真的很惬意很舒服!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