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荷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笔)


    时间:2019-11-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摘要:书是维系社会历史发展的纽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人生的伴侣,是一代代人所不能忽略的最真诚的朋友。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还有一本是“心灵之书”。他说的很精辟,人类正是凭借这三把神奇的钥匙,由表及里地开启宇宙之门,成为世界的主人。  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是的,书中横卧着整个历史的灵魂,它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让各个时代的智者仁人成为榜样,使大家清晰地知晓过去的一切,把我们引入越来越美好的未来。试想,如果失去历史,没有日积月累的传承,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莎士比亚感叹,生活里要是没有书,就好像生命没有阳光;智慧里如果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没有书就没有社会的文明发展,书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力源泉。  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一个读书、致用、发展的有机循环过程,是告诫我们不仅要熟读“有字之书”,还要精读“无字之书”,更要拓展“心灵之书”,只有这样,才能绵延不息开创灿烂的将来。  “有字之书”是人类既得的现成本本,它是人类从学步到腾飞的纪要,这些前人珍贵遗产,是引导社会不断前进的基础,在过去任何一个阶段,人们如果只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或者忽视这些珍品,那就根本到不了我们的今天,更谈不上还会有明天的可能。可见,读书学习,事关人类接力、发展、传承大计,永远绝对含糊不得。  彼特拉克曾经说过:“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其结果如何,这便取决于人的接受和处理方式,郭沫若先生也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我们是活人,当然不可食古不化,不能重蹈过去一些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那条走不通的老路,死读书以致读书死,表面看来是博览群书甚至“五车”之多,实则只不过囫囵吞枣毫无自己思考认识,读来读去无非百害而无一利,那些人根本不明白,读书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  朱熹说:“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只有“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才能从书中汲取养分,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所谓读“无字之书”,就是要求活人对业已阅读的“有字之书”思以精之,把有字的教条变活,让那些“有字之书”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再造新生,毛泽东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学习不见经文,更无先例,它是一个需要自己用脑动手对“有字之书”(前人理论)进一步概括总结,深度化解,发现“无字之书”的辛劳过程;阅读这本“无字之书”,是更深层次的把实践蒸馏成理论艰难开拓,只有历经以苦为舟的全新的学习探索磨炼,才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望揭开历史新篇,从而读到“心灵之书”——既是人类继往开来的“无字之书”,又是标志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字之书”。  人类就是这样从实践开始,经过由实践得到理论的认识,出现“有字之书”,以“有字之书”再指导实践,又升华成“无字之书”,继续体验“无字之书”,届时才可能凝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心灵之书”。那位作家所云三本大书,不外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的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积累三本大书的内容,或快或慢的曲折向前发展,脱离这三本大书,人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不消说进步发展,就连生存也不可能。  所以说,书是维系社会历史发展的纽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人生的伴侣,是一代代人所不能忽略的最真诚的朋友。认真把握“有字之书”、细心研读“无字之书”,努力开拓“心灵之书”,谋求人类健康成长,乃是我们人生的意义所在,不管人的能力大小,都要用心去做,只要尽了力就不枉人生!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