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丁香】这笔款说啥我也要还上(随笔)


    时间:2019-11-0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摘要:在这果香四溢的丰收季节里,扶风县某镇大十字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从冀东水泥厂拉货的大车,和一辆货运大卡车发生相撞,直使拉水泥大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副驾驶座人严重受伤。那是发生在2013年10月某一天的事情。 【丁香】这笔款说啥我也要还上(随笔) 在这果香四溢的丰收季节里,扶风县某镇大十字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从冀东水泥厂拉货的大车,和一辆货运大卡车发生相撞,直使拉水泥大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副驾驶座人严重受伤。那是发生在2013年10月某一天的事情。  常言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大祸,彻底击垮了五十多岁的杨三良老人,老人唯一的儿子才三十多岁,留下他和老伴、儿媳和一个七岁的女孩、一个五岁的男娃。  白发人送黑发人,沉重的打击也彻底催毁了杨三良老人和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家人在村、组干部和亲友的帮助下,安葬了儿子,老俩口整整一个月没有出头门,儿媳也悲痛地躺在了家里。  半年过去了,事故及善后工作在交警和有关部门协调下,做出了结论,除保险公司赔偿外,连同卖掉事故车,现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八万五千多元。  当信用社有关人员找老人的儿媳填字认可时,这儿媳妇一口拒绝,声称她连自己和娃都管不了,那有钱还贷款。“谁贷下找谁去。”  正当信用社两位工作人员要走时,正碰上从地里赶回来,还满头大汗的杨三良老人,老人把两位让进屋子,问明情况后,当即表示。“这个字他签,这个账他还,他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上这笔贷款,让九泉之下的儿子也好瞑目。”  信用社两位工作人员,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于是就拿出了手续,让这位老人签了字,至于还上还不上,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管谁今天把字一签,他俩也回去好交差了。  三良老汉把两人送到大门外,还叮咛道:“回去给你领导说说,这笔贷款说啥我也要还上,我绝不懒账。”  三良老伴用手轻轻拉了一下三良的衣角,叹声道:“凭咱老俩口还款,不知还到牛年马月才能还清。”  那年,杨三良老汉己经五十八岁了。  儿媳和俩孙子、加上他老俩口,五口之家,家里失去了主心骨,日子怎么向前掀呢?三良老汉苦苦思索着,他看着儿子的照片,心头在滴血,现在儿子殁了,还留下一大笔贷款。  三良老汉有两亩多苹果树,那时才栽上是第二年,家里仅种了七亩多麦子,他就指望着这还贷款,固执了一辈子的三良,他死记住一句话:“父借子还,妻借夫还。”今天他还要“子借父还”,他再不敢往下想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他把信用社两位工作人员叫到他房子,他老伴倒没说什么。他隐隐约约看到,他儿媳在他的窗外站着,他明白,是儿媳偷听他跟两位信用社工作人员谈话。  那天他签完字后,儿媳不大不小地跟他吵了一架,并扬言,“家口重,又加上几万元贷款,这日子过不成了,她要走。”  儿媳出门打工去了,刚开始她还隔三岔五地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以后几个月都不打个电话,三良老伴对三良说到:“儿媳妇心瞎了,她心叫狼掏去吃了。”  老汉三良以为儿媳是出门打工,也没在意。三良儿子刚过完头周年,儿媳打来电话了,说她改嫁另跟人了,叫他照管好两个孩子。  “走了就走了吧?咱俩也没人干扰,咱老俩口好好过咱的日子,尽快帮娃还上贷款。”三良老汉面对痛哭流涕的老伴说道。  同时,他的老伴他十分清楚,俩人过活了几十年,老伴一向对人忠厚、善良,宁肯自己吃亏,也要方便别人。自信用社的人从家里走后,老伴就取出家里仅有的两千元,让三良去清信用社的贷款利息。  以后,三良他负担相对更重了,包括每周五下午接远在七、八里路以外的孙子,每周一早七点以前必须送到学校。  政府没有忘记三良,党的扶贫政策涉及千家万户,村、组上报三良为贫困户,从此四人吃上了低保,每月享受国家的低保金。  三良跟老伴省吃俭用,几年没买过一件衣服,就是两个孙子穿的穿戴,也都是爱心人士送来的,他老俩口,八月十五都没舍得买过月饼,每年除过年买几斤肉外,平时从来都没有买过,他一心攒钱,想赶快把儿子欠银行的贷款还清。  三良他常对人说:“人老了就像大风中的一盏灯,说灭就灭了。”他要在他活着的时候把娃贷的钱还清,他死了做鬼也都安心了。  那年冬季,他把七亩多麦子卖了,还有家里零收入,还有低保钱,赶紧去信用社还了五千元贷款。那年秋季,他还把地头上两个柿子树上柿子卸了,拉去卖了二百块钱。后来他听说沿山一带,柿子没有人采摘,他就叫上老伴,开上三轮车,去半山摘下柿子,卖给客商。  三良记得,就那年他摘下的柿子,十多天,就卖了一千多元,这些钱,他全部还给了银行。  两个孙子住校,老俩口也就省心得多了。在秋季闲了,三良开着三轮车,拉上老伴,上半山打些酸枣,再打些柏树籽,收拾好卖了,就去还贷款。  一次,三良将一大堆收入的零钱一咕碌拿来倒出,这可感动了信贷员和信用社主任,他们叫来一位营业员,整理了好大一会儿,这时恰到十二点吃饭时间,主任给信贷员使了个眼色,信贷员领会了,忙去灶房给主任和三良端来了两碗米饭和烩菜,硬是让三良吃了,由于灶小、人少是份饭,那顿饭信贷员没有吃,但他心里很高兴,很敬佩这位老人,这位老人,说实话,在扶风县,打着灯笼火把也找不下呀。  三良很少跟集上会,他知道,一去街上就得花钱。那年镇上八月初二过古会,三良跟完会后,顺便花了三块五毛钱给老伴买了一碗擀面皮,回来后老伴还跟他吵了一架,她嫌三良花了钱。  三良在村上细得有了名声,村民们也理解他老两口。有一次,三良感冒病了,去医疗站看病,医生说他发烧,需要挂三天吊针,他一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三天最少也得一百多块,三良他吓退了。后来门上来了个串乡卖药的,他花了五、六块钱,买了些药,又熬了些生姜汤,盖着被子出了身汗,又在家睡了两天,这病也就悄然好了。  苹果树在三良老俩口地精心做务下,也长大了,第四年,也零零星星挂果了,三良把这树看得比命还贵,他常笑哈哈地对老伴讲:“咱活命出来了,有这摇钱树,不怕还不了信用社的贷款。”  那晩,三良拿出了一叠还款票据,细细一算,三年时间还了一万多元,剩下的贷款,有刚挂果的苹果树顶着呢?三良他开心地笑了。  他想剩下的七万多元,如果风调雨顺,就苹果一项收入,用不了三年就还清了。到那时,他愁帽也就揭了,他也对得起在九泉之下的儿子了。  扶贫干部也常帮三良老俩口,不但在重大节日送些米、面、油,还组织人帮三良疏苹果树花、套袋,信用社主任、还有县联社的领导知道这些情况后,也下来看望两位老人。他们并且向三良告诉信用社号码,让老人需要还款时,打个电话,他们派人上门服务。  三良的苹果树,也很争气,不知是三良和老伴的勤劳,还是老天赐良福,挂果第四年,二亩半苹果树的成品果卖了两万多元,这还不算下拣的落果。三良高兴地打电话给信用社主任,主任和信贷员收了款后,三良记得,那晚,是信用社主任开上车,到他家门口,把他老俩口“骗”到车上,一溜风拉到扶风县城,主任、信贷员,还有一位是他常见的女营业员,和他老两口,一共五人,不知在什么餐馆吃了一顿,他清楚地记得那晚吃得太好了,有大肉块、大盘鸡、还有魚什么的,他感到比过年都吃得好,听主任说:“他今晚专门招待他老两口。”  在结账时,他看见主任和那信贷员争着结账,那女营业员找来服务员,把剩下的菜肉全部打包,让他提走了,就那肉菜,他老俩口吃了三天。  苹果挂果第五年卖了三万元。第六年卖了三万五千多元。这年他终于还清了信用社贷款,他还拿着身份证,第一次在信用社存了五千元。  存完款,三良自豪地对信用社主任说:“做人就要讲信誉,吐口唾沫是颗钉,虽然是娃贷的款,娃出事了,我就要替娃还上。”  信用社主任感激的握着三良的手,不停的摇晃着说到:“你是好人,你是最讲诚信的好人,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