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赤脚医生”的前前后后


    时间:2020-05-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赤脚医生”的来回

    蔡汉仪

    2019-06-28

    当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赤脚医生赞美华阳,穷人和中下农民,银针能治愈一切疾病,红心温暖成千上万的人。在一次访问中,我想爬上千层的山脊,采集草药,并敢于攀登伟大的悬崖。面对斗争的风雨,革命道路上会铺满彩霞。赤脚医生已经在华阳这片广袤的天地扎根。成千上万的花像火一样红。所有贫农和中下层农民都自吹自擂。”

    这是20世纪70年代电影《红雨》的主题曲,总结了当时农村最基本的医务工作者“赤脚医生”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影响。在同一时期,也有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同类电影《春苗》,根据先进事迹的农村医务工作者在人民公社江镇,川沙县,上海,这是在1970年上演的名为《赤脚医生》。

    在戏剧和电影宣传“赤脚医生”之前,一份名为《红旗》的调查报告于1968年在第三期杂志《从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发表,并被《人民日报》转载。报告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的贫困农民和中低收入农民用来指代半农业半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个温暖而亲切的术语。这被认为是“赤脚医生”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刊物上。

    至于为什么叫“赤脚医生”,张子宽说,这个名字起源于江南地区,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总是乐意为会员看病。南方有许多稻田,他们经常不得不“赤脚”去看稻田里的医生,这与坐在医院里的医生不同,所以他们被农民称为“赤脚医生”。自从上海题为“赤脚医生”的报告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和亲自指导后,“赤脚医生”一词于1968年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县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和合作医疗制度密切相关,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张子宽说,"赤脚医生"是在农村不脱岗的基层卫生人员。他们的历史定位是,在村级卫生机构(诊所或卫生站)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具备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参与集体生产劳动,同时为成员预防和治疗疾病。“赤脚医生”在当时的农村卫生工作中有三大突出优势。首先,它与农民密切相关,许多农民自己就是农民。即使他们不是农民,他们也在农村长大。他们非常熟悉农村和农民的情况,农民认为他们属于自己的家庭。第二,这些保健人员能够预防、治疗和预防轻伤和疾病。中西医结合非常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第三,它很便宜,而且“赤脚医生”的工资也不高。在合作医疗的条件下,服务费很低,治疗方法也很便宜,如针灸、中草药等。农民负担得起。根据当时上海市川沙县江镇人民公社的“赤脚医生”的调查,他们通常参加劳动的时间约为一半,生产大队没有给他们多少补贴,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只有45美分。

    在高峰期,全国“赤脚医生”的人数估计超过100万。有了这个团队,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就能迅速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也能由人来做。只有这样,国家卫生政策和政策才能在农村地区最基层得到实施。

    "这样一个团队的出现绝非偶然。"张资宽说,“赤脚医生”群体在中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有40多万名中医从业人员,其中只有10多万名专职专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城和大型乡镇。超过300,000其他人是“半农民半医生”在农村,他们从事医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培训农村卫生工作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公共卫生的先驱陈教授就应先生的邀请,在河北省定县建立了农村卫生试验区,率先建立了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培训了农村卫生工作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例如,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河北省正定县本尼迪克特庄,中国解放区救济协会与联合国儿童紧急救济基金合作,举办了“华北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班”。

    新中国成立后,“半农半医”和农村卫生工作者融入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成为基层卫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立了卫生工作的三项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与此同时,通过了《黄帝内经》,并提出了在地区设立卫生所、在村庄设立卫生站和在村庄设立卫生室以及培训和装备农村卫生工作者的要求。当时,这项工作首先在中央政府、主要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设立的农村卫生试点县(区)开展。

    1955年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发展和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在短短的2-3年时间里,全国5万多个乡镇建立了联合诊所或地区诊所,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建立了配有现场保健人员和助产士的诊所(站)。

    给张子宽印象最深的是,1955年冬天,他和卫生部部长助理戚鲁豫同志一起去湖南省醴陵县半山铺乡联合诊所,调查了解他们对专职卫生人员的培训情况。诊所主任刘是一位老中医,对现代医学略知一二。他培养了五六个卫生工作者,其中两个是优秀的,一个是蓝秋水,一个是高祥阁。参加培训后,他们一有空就去诊所练习。他们还去了药房,看看医生如何治疗和分发药物,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如何接种天花疫苗,如何消毒等。后来,农业合作社给他们每人提供了一个保健箱。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带着保健箱到农民那里去巡视,进行健康教育。当生产团队集体工作时,他们还会带着药箱一起在地里干活,并及时治疗轻伤和疾病。

    到1959年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山西稷山召开时,中国农村卫生体系和人员已基本形成。当时,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一级的卫生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包括解放前留下的“半农半医”,几年后培训的卫生工作者,以及转业后返回家乡的卫生工作者。"虽然这个团队已经组成,但水平不高."张资宽说,虽然他们接受过培训,但由于时间短、知识少,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要求。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并且他们不能解决农村地区的大的健康问题。

    1965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同志向卫生部提出,要组织城市医疗队下乡,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会议还强调,知名高级专家牵头,卫生部直属单位牵头,首都北京牵头。此后,卫生部和各级卫生部门将此事作为重中之重。在短时间内,数十万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形成了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培训“半农半医”和农村专职卫生人员的高潮。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同周围的医务人员谈话时,也对如何改革医学教育,加快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了明确指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卫生部提出了一项计划,通过“半读、半读、半读、半读、半修、半训、毕业两三年”的方式培训农村“半农半医”和兼职卫生人员。1965年8月2日,卫生部部长钱新忠和几个副部长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时,就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报告。毛主席欣然同意,说:“这个方法好!从那以后,钱信忠部长、贺彪副部长和崔怡田副部长都亲自带领卫生队下乡,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农村基层培训“半农半医”和兼职卫生工作者。当时,张子宽加入了卫生部副部长贺彪领导的湖北省农村卫生队,在大别山麻城呆了一年。在此期间,卫生队协助地方卫生部培训了732名“半农民半医生”,达到了该县97个乡镇的723个生产队的标准,每个大队一人,在个别大山区每个大队两人。此外,超过一半的生产团队接受了4108名没有离职的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回到队里后,这些学生不仅参加了农业生产,还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文广”开始后,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卫生人员下乡,总数达几十万。他们帮助培训了大量的农村卫生人员,这些人在1968年后也被称为“赤脚医生”。

    1964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的黄玉祥被分配到上海市川沙县江镇人民公社医院当医生。1965年12月,他为卫生工作者举办了关于“农业和医学”的培训班。其中一名学生,王桂珍,在不到两个月的学习后,成为了一名全职卫生工作者。回到队里后,由于他积极的工作和热情的服务,他在农民中很受欢迎。

    1968年,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以此事件为主要背景的《伤寒论》调查报告,并对报告作了说明:“这位从城市下到农村的医生证明,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或大部分都能和工农兵结合。有些人发明创造了一些东西,但是在正确路线的领导下,工农兵应该接受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和士兵是受欢迎的。如果你不相信我,请去看看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医生。”

    张资宽说,随着广泛的宣传,“赤脚医生”的影响迅速扩大,而基于王桂珍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戏剧《本草纲目》和电影《关于建立和发展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决议》。

    从1968年到20世纪80年代,“赤脚医生”这个术语已经使用了近20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和“赤脚医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卫生部乃至全国卫生系统对村级卫生组织和“赤脚医生”队伍应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存在较大分歧,但对“赤脚医生”称谓的变更问题基本达成共识。

    1981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从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报道称:“赤脚医生通过了考试,相当于中专水平。”

    直到1985年2月24日,在全国卫生厅厅长会议闭幕会议上,陈敏章在会议总结报告中正式宣布,卫生部已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从现在起,那些通过考试和考试并达到医生水平的人被称为乡村医生。那些达不到医生水平的人被称为医生。从此,“赤脚医生”这个名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来源:《在新的历史中寻求真理》作者/刘晓思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