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77年的爱情
时间:2022-07-1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见钟情
电话里,张淑英老人的声音清脆,带着重庆口音的普通话里有一股淡淡的虾油味。
张淑英1921年出生于福州台江码头附近。她的父母是商人。14岁随父母移居台江羊头口,“羊头口”三个字成为这段爱情的开始。
1935年春,经人介绍,母亲陪她到福州西湖与一位年轻军官相亲。去之前她不喜欢,因为之前见过的军官都很凶。但当她第一次见到这位年轻的军官时,她立刻被对方打动了。
“身高1米75左右,但是很温柔。”老人说:“他问我会不会写字。我会回答是。没想到,当他真的拿出纸笔时,我写下了‘羊头口’四个字,他赞不绝口。”
这位年轻的军官就是重庆荣昌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钟崇信。
订婚一个月后,两人在福州举行婚礼,有10位宾客。细心的新郎官还特意为新娘弄了一件西式的白色长纱裙。“姐姐们都羡慕我有福气,找了个好老公”。
新华二
老人原名张秀珍。“他觉得不好听,就给我改成了‘张淑英’。”
1935年农历八月,钟崇信随部调至南京,张淑英紧随其后。
从他们结婚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他按照福州的习惯叫我‘阿妹’。"张淑英说,“他每个月给我发工资,鼓励我多学点文化,还不让我洗衣服。”但是,他不喜欢妻子的妆容和五颜六色的旗袍。“他总是说,‘杜诗梅素颜很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钟崇信被调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常熟汽车站。"我们分手时,他突然从后面跑上来抱住了我。"老人回忆说,“他哭着说,杜诗梅,我一定会回来的。”
七年过去了,老人一想起这张照片,就心痛。那年年底,张淑英还和丈夫通了一次电话。“崇信告诉我,他已经升任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长。”听到这里,她更加紧张了,这意味着他要去前线打仗了。
“他说他不能回来看我,因为他现在不能请假。他还告诉我不要担心,照顾好自己。”张淑英说。打完这个电话,她和婆婆就跟着西迁的人一路从武汉到了丈夫的老家重庆。
“我相信,只要他活着,他一定会回来找我的。”张淑英说。
等一辈子
来到重庆后,张淑英觉得自己很傻,整天坐在一个地方。“年复一年,我每晚都醒了很多次,但我从来没有梦见过他。”
她每年都写信询问钟崇信的情况,但是没有回音。直到1944年,在街上,她突然遇到了钟崇信的战友方伟信。方威信帮忙联系了部队指挥官后,收到了回信:“我哥哥战死了,我不能写信告诉他。军中时常想起钟雄的英明才智,至今仍耿耿于怀。”
看完信,张淑英觉得自己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这是一个她等了七年的噩耗。第二年,婆婆去世,她不得不回到父母和弟弟身边。
抚恤金的命令已经收到,但张淑英还想知道一件事:丈夫是怎么死在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的?
新旧政权更替,父母和弟弟都去了台湾省,张淑英却选择留下。“他是重庆人,我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终于找到你了。
1949年,经人介绍,张淑英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李子青,并生下两子一女。“子晴对我很好,但崇信是我的初恋。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他已经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自从知道他战死沙场,我就一直在想他的精神归宿在哪里。但为了现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说出这段往事,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张淑英说,直到1988年,她才告诉孩子这个愿望。
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说,自1988年以来,他母亲的愿望成了他家的心病。后来,他们在时任87师少校参谋的邱光汉写的《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中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城外部队苦战3天,至12月12日晨,已有71军87师3个旅死伤。259旅旅长易安华,参谋钟崇信,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在雨花台阵地阵亡……”
但是他的精神位置在哪里呢?
2014年9月中旬,寻找钟崇信精神位置多年的张淑英家人,打电话给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方菲,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当晚10点,台湾省义勇军在台北义勇军。
祠找到了钟崇鑫的牌位。
“我这辈子只痛哭过3次,上辈子欠他的,都是为他哭的。”
新婚宴尔她送他上前线,7年后得知他战死,她一路哭着回家。70年后拿着与爱人的合照,又流泪了,她说是记事以来第二次流泪。93岁的她来到他的灵前,这是她一生中第三次流泪。
从此再不分别
让张淑英感动的是,志愿者还将老人和钟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送给她。
找到丈夫的灵位后,老人又萌生了前往台湾祭拜的想法。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4年11月22日,老人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