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我的爱迷失了


    时间:2022-07-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15年春节后,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封信是一位29岁的年轻女性写的,她是一位在外企工作的职业女性。

    信中,她详细讲述了自己在父母逼婚和舆论压力下,寻找真爱多年,20次相亲的“血泪史”。

    她说,她曾经是一个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的人。她谈了一场认真的恋爱,却无果而终,她感到深深的受伤。之后,她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爱。几乎所有人都是先从社会经济地位,身高外貌等方面过滤筛选对方,满足条件后要么因为没感觉而淘汰对方,要么就淘汰她。

    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也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父母和社会舆论施加的压力骤然增大。似乎不结婚是一种罪过,就像对不起任何人一样。为了缓解压力,试试看能不能找到爱情,她进行了多次相亲,结果却相当令人失望,甚至让她觉得恶心:大家都在赤裸裸地交易,“就像买卖牲畜一样”。

    我今年29岁,读了无数人的书,却发现爱情,一种必需品,其实是一种奢侈的奢侈品。但是随便找个人嫁了,过着无爱的生活,让自己这辈子留下这样的遗憾。同时,也可能埋下隐患。她现在还做不到,那种焦虑、挣扎、痛苦甚至让她失眠。她问我:“这个社会是不是失恋了?难道我只能注定过没有爱情的生活吗?”

    爱是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人的存在。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女性关于爱的问题让我想起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爱,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爱。”

    在弗洛姆眼中,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缺乏某种特质的文化环境中,那么他就很难拥有爱的能力。

    所以我对她的回答是:今天,爱当然是存在的,也是可以期待的,但它只属于那些能够抵抗污染或者排出影响自己爱的能力的毒素的心。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中的某种东西把我们困在了爱情里,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也体验不到爱情。

    我想描述三种爱情理论。

    一个是“街上寻人论”。

    任何男人或女人,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说,都是与世界分离的,因而存在着一种无法消除的“存在焦虑”。他们需要消除这种分裂状态,重新融入世界。

    《街上找人》的内容是,每个男人来到这个世界,总有一个女人为他而来,女人也是如此。从踏上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男人和女人就开始寻找彼此。但他们对彼此只有模糊的印象,也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谁。同时,他可能也在找对象,但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也不少。所以,就像在街上找人一样,可能会找错人。这将导致以下情况: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发现自己跟错了人,然后继续找。也许你能找到真正的家,也许你永远找不到。有些人最后放弃了,找谁都行,但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路上。b .认为自己没有找错人。但他(或她)会发现,他(或她)要找的只是他(或她)喜欢的类型之一,而不是他(或她)真正要找的类型。c .随便找一个,随它去。根本不去想爱情。d .两个在寻找对方的人终于幸运的相遇了。

    在这里,D属于爱情,理想的爱情。

    第二种爱情理论是“单向度理论”。

    众所周知,有一种传说中的“灵魂伴侣”,属于高层次的爱情。但也有可能境界没那么高的爱情,比如精神上契合,有相同的“三观”,有共同的语言,性格上互补,心灵上有默契。这些也属于爱情的范畴。你能感觉到这辈子你还是原来的你。

    还有一种爱情理论,就是“凑合论”。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找到了爱情,有的人没有。即使他们结婚,也不是恋爱结合,而是“凑合”。换句话说,他们解决感情和婚姻问题不是因为存在的需要,而是因为社会和生物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相亲的人最有发言权,尤其是给我写信的中产阶级女性,更有感触。

    我们找不到存在感,只能刷存在感。

    问题是,为什么爱会失去或者找不到?为什么当今中国很多人不敢奢望爱情?我们的文化环境真的让爱情难以存在或生存吗?

    我也这么认为

    弗洛姆曾经说过,现代人有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存在主义”,一种是“占有主义”。他们的意思是:你是用你的存在和你的心灵去体验某样东西,向世界敞开你的心灵,从中体验你的存在,还是用占有的方式去体验,把一切,包括你自己,都变成一种心理占有,通过占有来强调你的存在感?

    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占有欲”,那么我们大概也把对方当成了一种让自己。

    在物质上或心理上增值的财产。对方于你而言,仍然不是一种可以和自己的存在融为一体的存在,而是通过在心理上占有对方,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比如,男人在朋友面前显示“我女朋友漂亮”的优越感,女人在闺密面前玩“我男朋友多有钱”的心理竞争,就是如此。     于是,爱情和婚姻便异化为一种交易,像弗洛姆所说的,大家在爱情婚姻市场里根据权力、容貌、职业、收入、学历、社会地位,现在是否成功,以及未来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等来讨价还价。如果双方都能接受对方的出价,那就“成交”。遍布于中国广大城乡的相亲市场上,玩的就是这个游戏。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