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我在故宫修房子


    时间:2022-07-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你在哪里工作?”“大内。”当被问及他的工作时,今年刚满30岁的吴伟总是带着傻笑回答。

    作为紫禁城里的一名房屋修理工,吴伟的工作之一就是去修屋顶。

    2013年10月,刚刚加入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的吴伟第一次爬上了宝云楼的屋顶。因为太激动,他忘了戴口罩,吸了一口百年灰。

    2015年4月,故宫博物院开始修复大高玄殿。当时,27岁的吴伟经过宝云楼项目的锻炼,成为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大玄殿是故宫的一块“飞地”,不在宫墙之内,在景山公园西侧,是明清皇家使用的道教宫观。吴伟站在大高玄殿的屋顶上,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眺望紫禁城。秋天了,红墙黄瓦,天空晴朗。

    “我是学考古的。如果我把古建筑当成一个未被发现的考古遗址,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探索。我每天在房子里找历史3354。是屋顶上的考古。”

    事实上,学习考古学并不是吴伟的首选。

    2006年完成高考后,吴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随大流填报了南大法律系。结果他分数不够,被调到历史系。大一报到,接他的学长是学考古的。路上,吴伟好奇地问:“考古是干什么的?”学姐回答:“考古很好。你可以到处跑,看看新的东西。”

    “我是一个不能安静坐下的男孩。我很好奇。深入了解考古之后,发现挺适合我的。”于是,大一结束后,吴伟申请了一个专业的转变,正式踏入了考古学的大门。本科学的都是基础课。到了读研,就要选择一个方向。吴伟想起了他在大学时上过的一门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他的老师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个将来要去故宫修房子的男孩,从这里开始了他对古建筑的研究。

    2013年10月,经过入职培训,吴伟参与了第一个项目————宝运大厦。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仓库,用来存放故宫的文物,这里曾经是咸安宫。故宫需要修缮的古建筑,一般都到了不得不修缮的地步。第一次走进宝运大厦,屋顶漏雨,地上有塑料盆接雨水。吴伟感到有点苦恼。

    “古建筑修缮开始前,要做勘测、测绘、规划。而中国传统木结构是榫卯结构,有很多隐藏的部分。在你打开它们之前,你不知道很多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现场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吴伟说。比如宝云楼的咸安门,前期测绘的时候,有一根柱子比其他的短了几厘米。屋顶打开后才知道柱头里面已经烂了。

    作为一名新人,吴伟主要负责做笔记,但他会为自己工作。西安门的木结构被拆开后,斗拱和梁架的榫卯出现在我们面前,吴伟爬上去审视着自己。一测量就发现这个结构特征属于明朝,以前没有明确记载。

    吴伟不练习混凝土建筑,但他喜欢和大师们聊天。“说来惭愧,我刚来的时候,大家讲的都是专业术语,比如油饰的‘一麻五灰’,瓦的‘七露三露’,还有吻兽各部分的名称。根据砖墙的缝隙,可以看出干摆、滴白、撕缝的区别.一开始,我无法全部理解。”在工地上,如果吴听不懂,他就问师傅。

    渐渐地,吴伟给施工方“挑毛病”的本事也长了不少:比如钉板(也叫屋面板,铺在椽子上的木板3354)必须用传统的twee钉

    在吴伟看来,修复古建筑的想法非常重要。高玄殿后殿九天应园谭磊,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焚毁其屋顶。只有斗拱以下的建筑是明代建造的,大木屋架是光绪重建的。现在修屋顶是明朝还是光绪年间?

    吴伟认为,如果没有焚烧的历史,可以恢复到明朝,但光绪年间的重建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要防止过度修复,尽量保留不同历史时期能保留的一切。就算留不住,也要记录下来。”

    在修复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例如,在打开九天迎园谭磊的屋顶时,吴伟发现大木结构的东西两侧的榫卯做法完全不同,这表明可能有两个施工队同时施工,各自继承不同的工艺,互不妥协。

    “我是学考古的。考古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透过物看人。——通过实物,我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和文化,看到古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吴伟说,就这样,他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建筑场景,工匠们在他们身边忙碌着,但是过了一百年。

     有时候,在故宫里走着,吴伟就想,古人在走这条路时,两边的建筑是什么模样。     吴伟每天上班单程需要一个小时,早上6点多起床,7点出门,早高峰时的地铁5号线把人挤得泪流满面。他笑着说:“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在故宫,我的专业能力提升很快,学习和历练的机会也很多,不亏。”     吴伟说,他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北京的秋天从未让他失望过。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