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味
时间:2022-07-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勒巴迪写了一个故事。
二战初期,一个原本生活在柏林的犹太家庭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流亡。也许上帝跟他们开了个小玩笑。这户人家前脚刚一落地,就准备在某个地方休息、安生,后脚的德军就杀气腾腾地来了。所以,疲惫不堪,忧心忡忡,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好在这一家人技术娴熟,丈夫是香肠大师,妻子会酿啤酒,一双儿女腌制的酸菜别有风味。
烹饪技能给了他们机会。
去过外国的德国兵,餐饮吃腻了,也尝过了当地的特色。没想到出国千里,遇到纯正的德国美食,他们自然觉得不错。
虽然是犹太人,却能满足德国人的嘴和胃,所以德国人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好酒好肉,饶家人一命。踢你的靴子,离开这里。
这个家庭依靠传统的德国美食,用他们的口味贿赂边境官员,用他们的食物征服巡逻士兵,最后一路逃到苏联。我以为最后一切都好了,但是苏联和德国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
在故事的最后,妻子焦急地问丈夫怎么办,她会继续逃跑吗?
丈夫笑着说:“上帝保佑那些会酿啤酒和做香肠的人。”
这是作者的黑色幽默,但也说明了,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哪个种族,最后得分最高的舌头,都是自己家乡的。
据说夏目索世基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伦敦糟糕的食物。当他在海外时,他一直想念日本食物。
至少我觉得是靠谱的。
我在伦敦的学长常年以面包和土豆为食,但她习惯用白面和油炒饭。她对这种食物真的不感冒,也不擅长做菜,所以有迹象表明她和世界上其他人一样独立,像仙女一样出现。
后来她妈妈去千里之外看她,随行的行李竟然是电饭煲和调料。
到了租住地,先去唐人街逛逛,然后回屋煲汤蒸饭。
那天甚至连饭都没有剩下。
“吃了这顿饭,我能管半年。我要好好活着,直到能回国吃饭的那一天。”
不要说国家之间距离那么远。仅在中国,各省、各城市甚至各乡镇烹饪的食物口味差异很大。
北京有人惦记着上海的锅贴,广州有人盼着东北酸菜和白肉。
因为吃不到,所以怀念。就算吃了同名,我还是会想,因为和我心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就像用狐尾逗小猫,明知道它在那里,急得抓不到。
久而久之,天生的焦虑就变成了一种病。
这种病有个通俗的名字,叫“欠满嘴”。
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乡愁”。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