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是一个抽屉
时间:2022-07-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那是在我大一的时候,台北刚开始举办国际电影节不久。我的一个学长买了电影票,但是因为时间冲突,他问我要不要去看。看到电影《傻瓜入狱记》的片名,我觉得应该是喜剧,就拿着电影票,高高兴兴去看免费电影。
高中之前,我没有太多机会看电影。对我来说,所谓好看的电影,大概只停留在《罗马假日》 《乱世佳人》这样的好莱坞电影。《103010》是导演伍迪艾伦早期自导自演的作品,既是自我嘲讽,也是对人生的追问。那天演出结束,我坐在电影院,震惊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从来不知道电影可以有这么丰富深刻的表达。我尽我所能去看了所有我能找到的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之后接触了很多当代一流的电影。这些电影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渐渐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影痴”。每当有假期,我总是有一整天的观影行程,一个接一个。
至于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用一点小聪明,临时抱佛脚,总能顺利通过考试。到了二年级下学期,进入基础医学课程,作业压力逐渐变重。我陶醉在电影世界里,浑然不觉。收到期中考试成绩单的时候,看到很多分数在及格线边缘摇摆,才发现不对劲。
一个曾经一起看电影,下定决心要“戒电影”的学长对我说:“我劝你不要再看电影了,全心全意处理你的课业。如果以后要重建,那就惨了。你想想,不要像我一样后悔。”
“医生”的现实世界和“电影”的想象世界的冲突在我心中越来越激烈。那时候谈了一场“分手”的恋爱,经常很郁闷。抑郁的时候,再无聊的基础医学也看不下去了,只好把书放一边,去看电影。随着光影里面的世界越来越引人入胜,越来越深刻,我越来越觉得光影之外的生活是浅薄而无聊的。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无法专心读书,无法专心读书迫使我去看电影。我的生活和情绪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不陷入这个恶性循环,当我不去看电影就无法专心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整理东西。有一天,我在整理抽屉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与其把不需要的东西从抽屉里一件件挑出来,不如把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把需要的东西放进去。
做完抽屉,我觉得很开心。原来整理抽屉最重要的不是耐心,而是决心。我开始用同样的方式看待我的生活,问自己:如果生活也是一个抽屉,那还有什么必要呢?我找到一张纸,在上面写道:1。吃饭睡觉;2.读书和考试。
看着一张空纸上的几个字,我开始抑制不住地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生活。回过头来看,我有点悲哀地发现,如果要对我有限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所经历的人生基本上和这张没有什么内容的白纸非常接近。一种自怜的情绪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
然后我想,这样的生活下去,我会得到什么?体面的工作?体面的车和房子?然后呢?一个体面的女朋友,一个体面的婚礼,一个体面的妻子和儿子,再加上体面的朋友,也许。然后呢?体面的晚年,体面的死亡,体面的棺材,体面的葬礼。然后呢?也许一个正派的朋友会在葬礼上致辞,说我是一个多么好的人。
就算我真的很幸运,这些我都做过。总之,我的生活和这张空白的纸没什么不同,不是吗?也许是因为有点舍不得,我在那张白纸上多写了几个字。于是那张白纸上的字就变成了:1。吃饭睡觉;2.读书、考试;3.电影。
就这样,我不但没有停止看电影,反而加大力度看电影。
那时候吃饭睡觉都是为了学习和备考。学习备考是为了有时间看电影。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愿意吃饭,睡觉,继续学习,准备考试,省下更多的时间看电影.
那时候我每看一部电影,都会简单的把电影的基本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还有我看电影的经历。大三大四之后,顺利通过了基础医学的洗礼和考验。作为一个医学生,这是我的本分,没什么好说的。但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一两年,我在笔记本上数了数,每年我看的电影超过300部。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思维,强化了我的叙事能力。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显然不可能有成为作家的基础和条件。但那时候,我不知道那个选择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一年疯狂看三四百部电影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作家,也不知道这个兴趣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金钱)。不光是我不知道,所有后来把兴趣发展成事业的人,那一刻都看不到前路(钱)在哪里。
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看不到,所以害怕,犹豫。因为恐惧和犹豫,这些关于前路(金钱)的现实声音会变得响亮嘈杂,也正因为如此,你越来越不容易听到来自内心的晦涩模糊的呼唤。
那一刻,唯一能引导你到达目的地的,就是内心的默默无闻。
而模糊的召唤。
这是你唯一的凭借与依靠,你得聆听它、相信它,紧紧跟随它。再也没有什么比相信自己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