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里的大学课程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张梅以一种她没想到的方式出名了。
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与政府或企业合作无关的学术项目——,让这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名声大噪:吃午饭。
2009年,她开始和学生一对一吃饭。“我请的其实是精神食粮。”张晓梅说。现在,她已经请了几百顿饭了。
现在,“小美午餐”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新学年,张晓梅会安排助教安排她带的一年级研究生,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张梅自掏腰包请客。地点一般在教师食堂,费用控制在每餐100元左右。
虽然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但学生们在去参加这个“精神食粮”宴会之前,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2015年4月的午饭,研究生王浩刚做好饭,坐回饭桌。张晓梅马上进入正题:“你的研究生生活有什么打算?”这个问题让PG One措手不及。
“啊3354我还没想好。”
“那你觉得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梅继续问。“核心能力”是“精神午餐”的“招牌菜”之一。她经常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研究生的规划无非就是几个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潜力浪费在科研上,不要成为单纯的金融民工。”即使隔着一副黑框眼镜,PG One也能感受到张晓梅眼中的犀利。她说话风格一致:意思明确,声音洪亮,语速很快。
与张晓梅共进晚餐的好处是不会有沉默。“整个过程基本都是她在讲。”PG One的回忆。
“但有一个,就有两个”,“强制”任命开始了。以后你会找老师深入谈学术和个人选择,就不会那么拘束了。
事实上,当张晓梅第一次尝试这种交流方式时,学生们对“精神午餐”并不感兴趣。有些同学因为长期缺乏与老师深入交流的经验而紧张。当张晓梅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聊天时,一些女生被吓哭了。更多的学生太忙了,比张晓梅还忙,他有30个研究生,负责教学和科研。她没有时间吃饭,因为担心考证,担心实习,担心恋爱。
在张晓梅看来,这些忙碌的人太忙了。2008年留学日本回到母校当老师后,她看到很多学生每天什么都做,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意互动或者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自己找不到主题,就会追着她问写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是为了找工作,职业目标非常单一。他们都想进四大行,进最好的投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在她眼里,缺乏独立思考导致的浮躁、迷茫、无意识是学生的普遍状态。
张梅迫不及待地想和学生聊天,至少先见见他们,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研究生不会在校园里闲逛,“三年时间过得很快”。
让我们吃晚餐。“反正你们都要去吃饭,我们谁也不耽误谁。”张晓梅想出了吃晚饭的主意。2009年,张晓梅把请学生吃午饭做成了一个制度,提前安排好桌子,通知学生吃饭的日期,保证至少能和每个学生一起吃一次午饭。
其实吃饭只是一种手段。张晓梅真正想做的是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批判能力。
她给大三学生讲授一门必修课《商业银行管理》,非审计专业学生。一学期有400多名学生修这门课。
"你必须提前抢到座位。"金融学院的学生说。但是张晓梅对学生的吸引力既不和蔼也不友善。地道的成都人张晓梅为同学们奉上了原汁原味的川味“精神食粮”,够辣。她的班级以“虐”出名。
课程的重要部分是“自由讨论”,采用文献精读加“献殷勤”的模式。“自由”和“讨论”都是好词,但它们
一周前,张梅布置了两篇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总长约30页,然后小组根据文献共同努力形成自己的报告。讨论当天,报告组上台发言,台下其他同学可以反驳,反驳是有加分的,发言组如果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也是可以减分的。在成绩和损失的刺激下,张晓梅的班级总是互相争吵。
“身心俱疲!”在课后给张晓梅的小纸条上,一些学生表达了他们课后的感受。
“就是这个效果,大学是不能混的。
”张晓玫很满意自己把学生“虐”到了。
而被“虐”过后,有些学生在期末论文后面附上给张晓玫的信,他们告诉她,自己真的学到了东西,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听到一些“大道理”,比如每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节课,张晓玫会送给学生一句话:“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段梁启超在115年前写下的文字,看起来和“商业银行”毫无关系,但张晓玫觉得很有关系——学金融的人必须有社会担当和自我警惕:“我的学生以后不能学到监狱里去!”
她的一些告诫,也许对官员和金融业人士更适用,而不是20几岁的学生,但她还是说了:“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做泡沫,不要自己跟自己玩,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时期……为什么小微企业借贷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