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郑和下西洋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在古代,李是中国古代书籍的名称。现在,通常的名字是Kallikat或Kezekede。古巴厘岛位于印度西海岸。从这里向西,可以直飞非洲和阿拉伯。往东,可以去东南亚。古力是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盛产香料,所以很早就是一个海上小镇,获得了“香料之城”的称号。在航海史上,古里有着——年的传奇历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有两位顶级航海家来到这里,并最终死在这里。这两位航海家,一位是达伽马,一位是郑和。
郑和和他的船队
郑和的人生经历其实挺惨的。本名马,云南回族。他的家族是高门大户,他的父亲曾亲自去麦加朝圣,这在当地很有声望。但后来明军灭元南下云南,郑和甲陷入困境。父亲战死,10岁的郑和被活捉并阉割。郑和从一个富家少爷,家庭破裂,转眼间成了太监。在这期间,各种屈辱和痛苦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和进入了燕,并逐渐成为周围的红人。燕王兴起,建立富强之国,郑和也步其后尘,成为掌管内政的宦官。不过据说郑和看起来很凶,走路像老虎,声音很大。永乐皇帝选舰队总司令时,郑和威武的外表似乎起了作用。
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一支庞大的船队出发了。
郑和下西洋在很多地方都是扑朔迷离、争议不断的。我们对舰队的数量没有太多异议。比如我们刚下西洋的时候,船员是27800人。此后,规模大致保持不变,变化不大。关于舰艇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太大争议。以第一次远航为例,郑和船队有宝船、马船、粮船、船、战船五种,共计208艘。
但是船有多大呢?在这方面,观点尤其不一致。大家最关心的是最大的“宝船”。按传统说法,包队长长44尺,宽4尺。这个数字来自《瀛涯胜览》这本书,引用了其他资料。但是很多研究者不相信。他们不相信,主要是这个数字太大了。当折叠成现在的长度时,它大约有138米长,56米宽。超过90米的木帆船太大了。它会面临结构受力的一系列问题,波浪拍打它更容易变形。38米长的木质帆船有些不可思议。况且很多学者认为这个长宽比不合理,认为这样的船在海上跑太不方便,速度上不去。也有专家出来考证,认为《瀛涯胜览》原本没有这个数字,直到嘉靖年间才有好事者加进去,所以完全不可信。
但也有很多支持者,他们也提出了很多理由。这里不能列出争论的细节。然而,各方意见却大相径庭。如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认为宝船排水量超过2万吨,台湾省海洋大学教授苏认为排水量只有1000吨左右。
如果我们相信郑和宝船是一艘两万吨的巨轮,那真是令人震惊。如果采用最小的1000吨,郑和宝船就没那么神奇了。
总之,在研究者的讨论中,郑和宝船之大,之小,令人捉摸不透。
舰队如何航行?
现在船舶在航行时需要实时知道自己的经纬度。但是他们在郑和时代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经纬度的呢?测量纬度的方法有很多。这个比较简单。北极星几乎位于地球旋转轴的正上方(略有偏差)。你可以通过测量它的仰角来知道你的纬度。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欧洲人、阿拉伯人、中国人都会测量纬度。他们使用的具体工具是有区别的,就像欧洲人用的是航海星盘,中国人用的是星盘,但基本原理都差不多。郑和的持星板并不复杂,就是在眼睛水平处放一块木板,眼睛与木板的距离固定,然后抬头看星星。支撑板是严格标准化的,一般是12块,分别称为“一指”到“十二指”。如果还能看到星星,换个高一点的板子;如果看不见,就换一块低一点的板子,直到板子的一面正好对着星星。从板子的高度可以计算出星星的仰角,从而知道它们的纬度。当然,郑和并不真的需要用板子的高度来计算仰角。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纬度的概念,只需要记住当前位置的“手指”,对他来说就够了。郑和的《过洋牵星图》年都是这样记载的:“丁得隔着大洋看过去,如同北极星的七个指头是平的水。”我在Tinderby这个地方用第七块板测北极星。
但是经度是无法测量的。当时全世界的水手都不会测量经度。那怎么开船?郑的方法是走“针路线”。这种导航方法不是他首创的。可能是宋朝的时候。
要解释“针道”的概念,可以先看《郑和航海图》里的记录。比如下面这个段子:“关羽以庚酉针滑行,一百五十表,舟收木骨束。”这是什么意思?
“更有真”比较好解释。当时,人们用“子丑毛寅”来表示指南针上的位置。所谓的更佑针是在南偏西262.5度。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多”。“更”最初是古代夜间的时间单位,后来用于航海,成为重要的航海术语。每天白天和夜晚被分成十个。
更,“一百五十更”就是15天。但这个没有意义。今天风大,你往“庚酉针”方向开15天到了,明天风小,我开15天还在海里呢。所以这里的“更”就不是单纯的时间,而必须加上一个前缀:在标准航速下,开一更天的时间。标准航速怎么确定?说起来办法颇为简陋,就是让一个人站在船头,向海里扔下一个木片,同时用一种固定的步速往船尾走。如果走到船尾的时候,木片也同时到达了船尾,这就说明船是标准航速;如果木片还在船的中间,就说明是半个标准航速,这时候船开两更,才能对应针路上的一更。所以上边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船从官屿溜(现在的马尔代夫)出发,往西偏南262.5度方向开,在标准航速下开15天可到木骨都束(现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