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果园都在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她叫刘阿娟。她在北京做了三年的财经记者和编剧。2014年,在得知父亲身患癌症后,她放弃了在北京的美好未来,辞职回到陕西淳化农村老家。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种着父亲种了一辈子的——种苹果,管理着自己的果园。
两年前,这个在北京职场打拼的白领女性,突然变成了新一代农民。现在,她整天在村子里巡游,像一个决心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一样,研究果园里水果的生长情况,仔细体验果树一年四季生长的节奏。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家人正在纳凉,身患癌症的父亲无意间说了一句“不知道村里会不会把新的公坟划到西边或者南边,那里是我最后的家。”她沉默了很久。后来,她发现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古怪,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她每天唯一忘不了的,就是去他的果园看看。
爸爸的苹果
苹果是她父亲一生的关键词。未成年时,他独自在当时人民公社的果园里练习嫁接果树。27岁的时候,他在一个林场当场长,组织村民种各种水果,试种了18亩苹果树。改革开放后,他率先承包了这片果园。在这里,他花了三年时间将所有的混合水果嫁接到“秦冠”(一种美味的苹果品种)。第一年挂果卖了6000块,村里顿时炸开了锅。就这样,他和果园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甚至不顾反对,动员妻子和五个孩子把家搬到果园,以便更好地照料果园。随着父亲成功将苹果种植成“万元户”,加上政府的各种鼓励,同村村民纷纷改种苹果。结果,这个小村庄里到处都是苹果树。春天,整个村庄充满了苹果和鲜花的香味。秋天,满眼都是果实。
阿娟小时候没有童话,很多话都是从她爸爸的农书上学的,关于栽培苹果树的。阿娟知道很多虫子。她遇见她的父亲时,他还是个孩子,在果园里抓虫子。
后来为了读书,阿娟离开了家乡,每年只有寒暑假回家才能看一眼自己的果园。后来,她成功成为北京的一名小白领和记者,过着忙碌而耀眼的城市生活,直到2014年5月,她的父亲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
恶性,中晚期。
“父亲从医院回家后,开启了自闭模式,被动等待死亡,委婉地称自己生来无怨无悔,不愿在医院受苦。”胡安看着,父亲的精神崩溃了。
不要打扰苹果。
胡安决定辞职。等她从北京回到老家,她会陪着父亲,和他并肩战斗,一起经营果园。“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坚信这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希望。”
“爸爸种了一辈子苹果。他知道土地,知道如何让苹果变得更甜,但他永远不知道千千离开村庄的成千上万个苹果去了哪里,谁吃了它们,他的工作是否给别人带来了快乐。”阿娟说,她的梦想是不打农药种苹果,用互联网让苹果从地里直接到达用户手中。
起初,一提到在网上卖苹果,父亲的反应是:“你疯了!你最好想想怎么嫁给自己。”村民们也对她的奇怪想法嗤之以鼻。因为她呼吁村里的种植户不要使用农药,要“尊重苹果”。面对攻击和否定,她依然坚信自己是对的,于是开始到处向老师学习,也从网上、微信上学习网店、微店的运营方法。
她给自己的苹果取名为“爸爸的苹果”。去年,这个被村里长辈看不起的小女孩,一下子卖出了3000箱“爸爸的苹果”!我父亲和村民都不明白这一点,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小女孩有他们没有的能力。“尊重苹果”似乎成了规矩,村民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2015年初,5个村民按照她的标准开始种植。她的要求很简单:3354不要打扰苹果,让它们自由生长。
现在,她不仅是一个看起来很专业的“果农”,还是村里妇女和老人晨跑队的队长。
一年多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恶补自然科学知识。“今年4月,苹果开花20多天的时候,我一直在家,看着苹果从绿芽长到红色,然后花瓣舒展开一点,然后坐果.每天发生的微妙变化让我惊讶。人生舒展一点,果树有灵魂。”阿娟说,这大概是她第一次发现苹果花的美。“从小到大,我最接近自然,但我的心一直徘徊在自然的门外。离开,离开,只想离开。但现在,一想到这些,我真的感到心痛。”
阿娟努力让村民改变——“果农要做的就是给苹果最好的种植方式和环境,然后在苹果完全成熟的时候,也就是最美的时候采摘,让它们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消费者,从而获得最合理的价值认可。”
这无疑会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付出额外的代价:地里的草要锄,但除草剂一定不能用,哪怕是预防性的。
生物农药6月底以后也要停掉,只有这样,才能在10月下旬采摘时避免有药物残留。
乡亲们曾对她的话半信半疑,她与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很微妙——他们担心她没有办法卖掉他们破天荒“以礼相待”种出的苹果,她则担心他们偷偷打药。就这样,他们相爱相杀,互相监控。虽然她和村民们过得拧巴,但苹果幸福了,它们终于可以安心地成长,再也不用被乱喷农药,也不用担心七成熟时便被摘下来卖掉了。
面朝大山的幸福
“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坐在门口,偶尔可以听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声音。在我怀里睡觉的小狗,听到动静后总是会睁开眼睛,发现果园还是果园,苹果还是苹果,换个姿势又继续睡。”阿娟的村子三面环山,没有车水马龙,只有蝉鸣犬吠。